旅游攻略
寻找徽州·徽州古桥
寻找徽州·徽州古桥
走进徽州,你会看到山麓田野之间宽阔的河面和湍急的溪流上架起的座座形式各异的古老桥梁,正是通过这些桥梁,徽州人才开始逐步认识和接触外面的世界,并迈开脚步,从山村走向通都大邑。
河是自然,桥是文化,桥是人们征服自然的一种文化创造。徽州的古桥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古桥多姿多彩,其中既有巍峨壮观的多达16孔的横亘在歙县西门外练江之上的太平桥,也有乡间村野中的一孔小石桥或木板小桥。这些桥梁或不加点缀,朴素无华;或精雕细琢,风姿卓然。光秃秃的桥梁固然司空见惯于徽州的山间村头,盖上走廊房屋的风雨廊桥,尤称是徽州一绝。
建于歙县北岸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桥,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其桥面建筑高约5米。在这座南北朝向的廊桥上,入口处南端的门额上镌刻有“乡贤星”3字,北端门楣上则刻有“谦庵旧址”,廊内被隔成11个单间,东侧墙壁上辟出8个大方窗,西侧则对应开了8个风洞窗,北端西侧的“美人靠”则可供过桥者栖息。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处迷人的风景画。
徽州现存的廊桥还有许多,如徽州区唐模的高阳桥、歙县绍村的长生桥、资源的观音桥和婺源甲路的花桥等等。不过,最让人叫绝的还是婺源清华建于南宋时期的彩虹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长140米、宽7米的桥身和桥上错落有致的11座阁亭,使彩虹桥宛如彩练,横亘在婺江之上。这一壮观的廊桥内设有石桌、石墩,供南来北往的过桥人歇息,静坐其中,不仅可以使劳作的人们得以暂时解除疲劳,更可凭栏远眺远处的青山白云,倾听婺江的涛声。
徽州的古桥为数众多,仅祁门县现在保留下来的古桥就有82座,婺源则更有320座之多。在一些被称为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从进村的水口,到穿村而过的溪流,几乎每隔一段距离,有时是很短的距离,都会建有一座桥梁,婺源的坑头村因古桥林立,甚至赢得了“三十六桥半”的美誉。
桥是一种文化,每一座古桥,都凝聚了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在徽州,几乎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优美或伤感的传说故事。如现存安徽跨度最长、孔数最多的歙县太平桥,就有一个令人伤感的传说。据传,太平桥原本是一位徽商妇李氏出资建造的,费时5年。桥建成后,县官诬其建双孔桥是不守孝道,欺君犯上,被处以极刑,后因激起民愤,李氏方才免于一死。于是,本来称为“寡妇桥”的河西桥,被改称为“太平桥”。
古桥还是徽州人精神生活的反映。我们在徽州很多古桥上,都能看到或听到有关建桥还愿的故事。从歙县北岸风雨廊桥上所供的神龛,到绩溪坑口杨尼姑桥,再到婺源胡济祥募化建清华彩虹桥而被后人立神位于桥上……所有这些,都透露出了徽州人积阴德、行善举的美好品德。
星转斗移。历史的沧桑巨变,使得徽州的古桥历经百千年的风雨侵蚀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有的已经轰然倒下,有的则被拆毁了。作为徽州徽字来源标志的绩溪徽溪桥被拆了,虽然当时曾经引发过一些争论,但结果还是拆了,留下了永远的遗憾;而2001年6月红顶商人胡雪岩故乡湖里的明代建筑———五孔中王桥,在一场大洪水中被轰然冲垮,又不知给热爱古建筑的人带来几多伤感和愁绪。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通往道教圣地齐云山的休宁岩前登封桥上保护桥梁的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碑》,碑文写道:“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暴污秽;栏石不许磨刀,桥角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倘若我们都能效法当年徽州知府的做法,把徽州古桥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真正地给保护起来,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黄山友谊旅行社24小时免费热线:0559-2355815 15755961886
本站其它与徽州相关的文章推荐(>>>点击进入):
1. 黄山和徽州之名解析
11.寻找徽州·徽派盆景
12.寻找徽州·徽州古戏台
- 上一篇:寻找徽州·徽州女祠堂
- 下一篇:寻找徽州·徽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