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
寻找徽州·徽州古戏台
寻找徽州·徽州古戏台
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古戏台,而徽州有一种古戏台是建在宗祠里的,我们给它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徽州古戏台。这种古戏台不同于我国其它地方的古戏台,它建在徽州宗族祠堂的前进,与享堂相呼应,其目的是在人们自娱自乐的同时,为了能够与寝堂里的祖宗同乐。今天的《魅力安徽》就让我带你走进徽州古戏台 。
藏在宗祠里的古戏台(一)
现代的人们要看古戏台只能到祁门县了,在这个县的新安乡、闪里镇,至今还保留着11座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戏台。这些埋藏在穷乡僻壤不被村人重视的古戏台不仅是安徽的宝贝,最近它们还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保护单位。
七月流火的季节,我们来到新安乡的珠林村,珠林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龙溪河绕村而过,“馀庆堂”就耸立在村中心。古戏台为赵氏宗祠“馀庆堂”之一部分,大约建于咸丰初期。“馀庆堂”与其它宗祠一样,分前、中、后三进,所不同的是其前进建成戏台,天井两侧是观戏楼,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包厢。与主戏台连成一体,建筑工艺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祠堂坐西朝东,戏台则坐东朝西,祠堂面积 504.08m2,其中戏台和观戏楼占地面积136.72m2。
珠林村村民以赵姓为主,据考,赵氏祖甘肃天水郡,后分支迁徙祁门新安乡老屋下村,子孙繁衍,赵友善一支又迁珠林,咸丰初年由赵友善的第八代孙赵昌阳,赵五保二人牵头建祠,因老屋下的祖祠名“积庆堂”,珠林赵氏一世祖名“友善”取其“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又因珠林村前小河名龙溪河,故此台又称“龙溪天水万年台”。
古戏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锣鼓伴奏所用,戏台正立面制作工艺讲究,饰有装饰性斗拱,内外额枋、斜撑、月梁部位均雕刻着各种精巧的人物,戏文、花鸟图案,戏台天花为藻井式,两列观戏楼上也雕刻或绘有精美纹饰,整个戏台装饰性很强,富有感染力,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之一。
徽州是“三雕”的故乡,戏台做工是讲究的,台面梁架、额枋、月梁、平盘斗、雀替,尤其是额枋上雕刻着各种人物戏文,花鸟图案。两侧看台长廊是由石柱或木柱擎起的,观戏楼饰以精巧的木雕花板及花鸟虫鱼油漆彩画,整个戏台蕴意丰富,构架完美,使人感到优美恬静。
古代没有音响设备,但聪明的徽州先人创造了具有吸音、共鸣的倒置的喇叭形藻井,利用藻井所形成的回声能造成强烈的共鸣,使演员的唱腔显得更加珠圆玉润,观众在远处也能听得清楚。台下一听,当然是掌声如雷,喝彩满堂。
会源堂古戏台坐落在闪里镇坑口村,台前设有石雕拦板,两侧有楼梯与看台相连。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性较强。
敦典堂古戏台位于闪里镇潘村,则是一座小巧玲珑古戏台,整个祠堂总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原有观戏楼,被雷击后毁,民国时复建为廊庑。戏台底层以活动短柱支撑台枋,上覆以台板,为可拆卸活动式戏台。整个戏台布局紧凑、朴素、简洁而又趋于变化,灵活而又富于工整。
写在墙壁上的节目单(二)
现在人看戏,大凡都有一张节目单,有哪些剧目、演什么角色、谁导演、谁策划,让人们对整台晚会有一个了解。而古代徽州的节目单却是写在戏台的墙壁上。
戏剧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一场戏演完以后,对于观众视觉、听觉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因此,尽管明清徽州地区的演出十分频繁活跃。但由于缺乏这种舞台演出活动的形象记录,今天我们要推断数百年前徽州演出活动无疑是困难的。但古戏台上当年戏班们信手写来的题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为我们研究徽州戏剧的演出提供了直接可靠的根据。
或许,这些剧目打戏班进村时就与族长商量好定下的,为了方便记忆,于是班主,或是戏班的管事的将定好的剧目写在后台的墙壁,今天演哪出,明天演哪本,一目了然。
这些题壁或多或少记载着时间、戏班、角色、剧目、管理、场次等等一些内容。祁门洪家敦化堂古戏台有民国二十年十月初五日,建德县乐善堂在此演出的一个题壁,箱主是汪加土、陈荣章演正生、常玉璋演小生、汪焰宽、毕成桃演小丑、江月明演正旦、汪加文演花旦、范五台演闺门、祝四美、汪小老管帐、檀得安皱板、小胡管衣箱。演职人员清清楚楚。初五,日川戏一本,夜《告京臣》上下本;初六,日《双合镜》一部,夜《白扇》上下本;接下来初七、初八白天演什么,晚上演什么明明白白。
这些题壁上记载咸丰、道光、光绪、同治、民国各个年份的演出过程。在这些戏台上演出过《天泉配》、《黄鹤楼》、《大辞店》、《闹花灯》、《十八扯》、《汾河雁》、《珍珠塔》、《战马超》、《罗裙记》、《西厢记》、《空城记》《解宝》、《开店》、《别妻》等传统剧目。在这些题壁上演出的剧种有徽剧、京剧、采茶戏、黄梅戏、目连戏。
我们在坑口村会源堂古戏台四周的墙壁上寻寻觅觅,一些密密麻麻的题壁随着岁月的风侵,已班剥得不复辨证。但我们还是清楚地看到彩广班、同乐班来过,栗里班、德庆班、春一班、长春班、四喜班、喜庆班、老双红班、新同春班-----这些徽州赫赫有名的戏班云聚在这些山野小村,让人不能不佩服这一带的文风昌盛。
想不到就连轰动一时的四大徽班进京的四喜班,也在这儿登台演出,我真羡慕这里村民的福气,竟然与皇帝老儿同赏一个戏班。
我们罗列古戏台的题壁,无非是想让人们对徽州古戏台上演的剧目有个大概的了解,特别对演出的时间、戏班、剧目有个认识,从中发现和总结一个大致的结论。
徽州宗族执法的场所(三)
徽州为何有如此众多的古戏台,这当然是与徽州特定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徽州历来有举办庙会的风俗,比如“汪帝会”、“上九庙会”、“华陀会”、“浴佛节”、“中元节”、“重阳会”等等,这些都是名闻遐迩的庙会。庙会的内容除祭礼祀神以外,还要演戏,迎台角,耍狮子,旌幡华盖,笙箫鼓乐,十分热闹,远近戏班都闻声而至。
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需要文化来保持和发展已有的财富,为了使自己的经营广泛而又稳定,商人们要同社会的各个阶层取得联系,而最常见的手段便是文化活动,那么戏曲正是这种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
徽州古戏台与徽州宗族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戏台做为一种演出场所,它的宗族教化功能更大于它的娱乐功能,它对维护宗族势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尊祖敬上,戏台的建造就是在仪门前厅,与寝堂相对,祖宗的牌位正对着戏台,族中支丁演戏,当然要打开享堂的隔门,与祖宗同乐。使大家感到整个宗族的气派与繁荣,让人感到宗族的荣耀,起到了凝人心的作用。
徽州古戏台又有警示作用。徽州不仅在迎神赛会和婚丧喜庆时有演戏的习惯,而且在诉讼之后每有罚戏的习惯。歙县潭渡《受祉堂大程村支谱》载,遇有砍伐水口林木,纵牛羊作践宗祠屋,都要责令败诉者罚戏。甚至封山、禁笋、禁茶、护村、保祠、护坟、禁赌,都以演戏作为违规处罚的手段,通过刻石立碑来进行广而告之。
在罚戏过程中,村中的族长或绅士要宣布处罚事项,并将宗规或乡规民约再次重申,告诫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于保护山林、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种罚戏的条规往往刻在石碑上让人们永记心上,时时提醒人们不要触犯这村规民约。这种罚戏的办法,不仅使违纪者在经济上受到损失。而且降低了他在全族人中的社会地位,同时,通过这种罚戏,又再次告诫了人们,使他们提高思想意识。
这种罚戏的乡规民约,使徽州演剧的机会更加增多,这些都反映了徽州群众对戏剧的特别嗜好,它也使我们窥见了明清徽州地区性演剧的普遍化的一斑。
黄山友谊旅行社24小时免费热线:0559-2355815 15755961886
本站其它与徽州相关的文章推荐(>>>点击进入):
1. 黄山和徽州之名解析
11.寻找徽州·徽派盆景
- 上一篇:寻找徽州·徽派盆景
- 下一篇: